简介...
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杜鲁斯的小镇,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的移民,于十九世纪末从立陶宛和乌克兰移民到美国。他的童年生活,大部分都在收音机前听广播里的蓝调和乡村歌曲中度过;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乐队,最早已知的录音John Bucklen Tape[1],是他于1958年与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迪伦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和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。他于1959年高中毕业,并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。他在大学时代,渐渐对民谣产生兴趣,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,并首度以鲍伯?迪伦作艺名。大学第一年没读完,他就从学校退学,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与那里的民谣圈内演出。
在1961年的一次从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,迪伦改变主意,前往纽约,探望自己的音乐偶像伍迪?伽瑟里,并在其面前演出。在一些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俱乐部中的演出中,他逐渐脱颖而出,获得了以Robert Shelton为首的乐评人的好评,并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著名制作人约翰?哈蒙德所注意,于当年10月与迪伦签订了第一份唱片合约,为期五年,并于1962年推出了第一张名为《鲍伯?迪伦》的同名专辑。这张专辑里,只有Song To Woody与Talking New York是迪伦自己的创作作,其余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谣圈子里,向其他歌手学来的歌曲。
他于1963年发行第二张专辑《自由驰骋的鲍伯?迪伦》(The Freewheelin' Bob Dylan),专辑中十三首歌都是迪伦自己的创作,并因其受到伍迪?伽瑟里和乔?希尔而影响,以演唱抗议歌曲而出名,他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,即《答案在风中飘》(Blowing in The Wind),在其后的反战和民权运动中被反复传唱,而很多人也是透过在电影《阿甘正传》中琼?拜亚对这首歌的翻唱而认识迪伦。
迪伦许多早期的歌曲,都是因为别人的翻唱才广为人知,例如被人们称为民谣女皇的琼?拜亚与彼得、保罗与玛丽,不仅翻唱过迪伦的歌曲,更是迪伦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。自1963年起,琼?拜亚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;1963年8月28日,两人曾于著名的“华盛顿大进军”这场大规模的民权运动游行中,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与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这两首歌曲[2]。正是在这次大游行中,马丁·路德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《我有一个梦》的演讲。在这个过程中,迪伦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,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。1963年底,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之后,他前往接受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仪式,他带着酒气,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。在此之后,他逐渐远离民权运动和抗议歌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