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为各位报道了“越洋踢馆团”在香江的“英雄”事迹,但有鉴于篇幅的关系,未能将雨果老易与“踢馆团”四大金刚过招的悲壮场面呈现在各位的眼前,一直令我耿耿于怀。为了尊重历史,今天非说不可!
话说老易在雨果监听室以录音为“踢馆团”详细介绍讲解香港、台湾、中国有苏联各音乐厅有录音棚的特色,令人听得如痴如醉。“踢馆团”的四大金刚之一--Sam由于听惯了Rogers LS3/5a小家碧玉的音响,如今在雨果监听室重听熟悉的录音,被MET扬声器慑人气势以及从容无比的铝带超高频所俘虏,双脚已呈“微软”状态。虽然如此,“踢馆团”团长蔡总由于坐拥Grande Utopia及Utopia,因此一直表现得从容淡定。
老易眼见四大金刚除了Sam之外,都不为所动,于是眯着小眼,阴阴笑地“X档案”中拿出了一张杨小琳的最新专辑--《禧乐》。
《禧乐》的封面设计有异于一般CD封套,它呈长条形,上而印着杨小琳的近照,非常秀气;CD盒的背面只见杨小琳穿着一件红肚兜,颇有Superman的穿着风格。
《禧乐》收录了《在那... 查看全文
今年三月中去了一趟香港,目的是聆听香港中乐团的演出和探访老友——雨果音乐工作室的老总易有伍。
这趟香江之旅的趣闻参见“视听艺术”第34期的拙文,这里不再细说。要提的是,当日在雨果录音室里听的一张CD,由一位名叫杨小琳的中国女歌手演唱。由于她的唱法奇特,把许多在中国和印尼流传的传统民歌用另类的唱法诠释,效果上令人耳目一新,至于音乐爱好者是否能接受,则见仁见智。
当时承蒙老易惠赠一张杨小琳的最新CD“禧乐”(雨果KIIGO KG 1018-2,英文名为I Take You There)。回国后在家中聆听了一段日子,觉得有必要介绍给本地的发烧众生。这张CD的诠释手法虽然见仁见智,但录音水平却非常高,一听便令发烧友心花怒放的天碟级CD。
在未进入正题前,先介绍杨小琳其人。
根据CD介绍:杨小琳生于江南水域,现居香港。擅书法、古筝、写诗、集东方古典高雅的气质与西方不羁脱俗的个性,演唱风格赋有先人之灵性和新世纪人类的感性。从《缘蓑衣》(另一张雨果CD)不经意之美后更带给你《禧乐》的丰... 查看全文